互聯網保險,指實現保險信息咨詢、保險計劃書設計、投保、交費、核保、承保、保單信息查詢、保全變更、續期交費、理賠和給付等保險全過程的網絡化。網絡保險無論從概念、市場還是到經營范圍,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保險業的廣泛應用,互聯網保險開始成為洗錢的新手段。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互聯網保險業務更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互聯網技術在給保險機構推動業務的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互聯網保險反洗錢方面的挑戰和影響。
目前,互聯網保險洗錢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客戶身份信息無法有效甄別
由于互聯網保險無紙化、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特點,與傳統的保險銷售形成鮮明對比,增加了交易的隱蔽性和虛假性,給保險反洗錢增加了難度。相比傳統保險銷售模式,在互聯網上購買保險產品的客戶,只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填寫上傳個人信息、資料就能完成,缺少了保險工作人員當面對客戶進行甄別、核實其真實性的環節,因而難以辨別客戶是否使用本人身份證件購買保險產品,一旦客戶使用虛假身份證辦理業務,網絡銷售模式也無法辨別使用虛假身份購買保險產品的風險,加大了反洗錢工作的難度。
(二)互聯網保險產品特征存在洗錢風險
互聯網保險產品具有多樣化、創新性的特點,豐富的產品品種可以滿足不同的客戶消費需求,但同時也存在著較高的洗錢風險。如:保費較高的,理賠和給付條件低或退保損失小的產品;相同保期內現金價值高、抵押能力高的產品;保期內能隨意追加保費的產品。另外,有些產品可以追加最高保費達幾百萬元,過高的投保金額設置無疑給洗錢犯罪分子提供了方便條件。
(三)資金劃轉模式加大監測風險
可疑交易的資金監測依賴于客戶基礎信息、系統記錄和資金鏈條等因素,但目前不完備的系統檢測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造成的資金交易鏈條斷裂,都會給反洗錢監測分析帶來很大困難。一方面,網銷保險需要保險機構、互聯網、電信運營商、銀行等機構共同參與,客戶的資金中轉需要經過第三方和銀行等結算渠道才能到達保險公司,支付清算環節增多,可能導致客戶信息的泄漏,保險公司不能獲得一手的客戶身份信息和基礎資料,在對異常交易進行分析時,有些不能及時從第三方獲取客戶交易信息。另一方面,多樣化的支付方式會導致資金去向不明。目前,網上第三方支付平臺較多,如,網銀、支付寶等,這些支付平臺可以不記名將資金用于支付或轉賬,且能關聯銀行賬戶,而在一些銀行和保險機構相關系統中也只能顯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名稱,無法獲取實際交易的賬戶信息、個人信息等,因而也無法對資金鏈條進行監測。
來源 : 金融時報 劉哲 周華